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中秋節訪舅爺爺艾崇義--家族故事系列之始

很久沒有去探望崇義舅爺爺。每次回台中總是匆匆來回。上次去找他已經是一年前,帶著阿川去給舅爺爺看,還拿了紅包。這次中秋節回台中,終於又找到時間去了一趟。明明不是過年,但舅爺爺還是硬是給了阿川紅包。

今年87歲的舅爺爺,是我原生家庭(父、母雙方)唯一還活著的「爺」輩長者,之前我與舅爺爺並不熟,但我覺得他一個人孤老地居住,總覺得有些晚輩問安的義務(其實也是久久才問安一次)。記得三、四年前,我剛確認世新的教職不久,也去找舅爺爺一趟。那次聊得很愉快,因為是聊舅爺爺的生平經歷,他還秀出他在大陸時期的的黃埔軍校畢業紀念冊。我一向覺得這些時代故事很需要記錄,當場讚不絕口,對舅爺爺說要找時間記下這段歷史。舅爺爺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似乎被我這樣一說打動了,當場將畢業紀念冊送給我。然而,回到台北的我,根本沒有多餘時間與精力繼續實踐這個念頭。

答應的事情毫無進度,這可能也是我一再告訴自己該去看舅爺爺了,卻又一再愧疚拖延的原因。但真不該隔那麼久才去探望一個老人,因為他們在跟時間賽跑。這次去,感覺舅爺爺聽力差了許多,溝通也因此變得吃力。且一開始我們的聊天氣氛有點乾,因為我老是問一些白癡且重複的問題,例如他有沒有每天運動之類的...

後來看到電視機上放著「太婆婆」(舅爺爺的媽媽、我媽媽的阿嬤)的照片,終於找到對的話題,其實,也就是回到我們最能共鳴之處:家族故事。我問他有關「太爺爺」娶了兩個太太的故事,後續的問答就源源不絕而來。以下將舅爺爺的口述回憶,簡單整理紀錄一下:

***
太爺爺名叫艾軍發,湖北漢陽人,他有兩個太太,一個叫毛素宜,就是我的太婆婆,另外一個毛素貞,兩人都是南京人,但沒有血緣關係(真奇怪的巧合),我追問為何太爺爺一個湖北人跑到南京成家,他提到南京金陵大學,但沒有聽很清楚。

大房(我的太婆婆)生了一女四男,長女就是我「婆婆」(外婆)艾崇懿(已過世),然後依序是艾崇義(本文主角)、艾崇禮(兩三年前過世)、艾崇信。二房那邊有兩男,分別是艾崇仁(就是我的明星表舅艾偉的爸爸)和艾崇智(很早就過世)。男生的名字依序是仁義禮智信,唯一的女兒(我婆婆)果不在排序之列,不過名字也很特別。

艾家一大家子之所以能夠在1949年逃難來台灣,是因為太爺爺和舅爺爺當時在軍隊當官。舅爺爺當時在陸軍第六軍官訓練班當連長。他說他們當年逃難路途依序從瀋陽、漢口、廣州、海南島,最後到台灣。當年因為我的婆婆生了3個小孩,就將我媽媽(她也是老大)交給太婆婆照顧,因此媽媽是先跟著太婆婆、舅爺爺等一家子來到台灣(當時四五歲)。我的爺爺(詹鵬)原本不願意來台灣,因為他在大陸是地主,最後是婆婆不願意和娘家人與大女兒分隔兩地,毅然決然抱了二女兒跑去碼頭趕搭最後一班船,將兒子丟給爺爺不管了,爺爺這才帶著兒子(我大舅舅)和一堆「地契」追到碼頭去。我的婆婆是少數的女性「榮民」,逃難時她是(女青年隊?待查證)中尉,到台灣後,一家人全部從軍中退伍,她也為了照顧子女而退下來。否則以她的資歷或許也有機會升格為女將軍吧?

(關於婆婆從海南島來台這一段,有機會我要回去重聽2000年我出國前,特別與婆婆深聊的錄音帶,因為逃難過程非常驚險與精彩。當年訪談時,是因為自己快出國,婆婆也有點生病,並未料想到婆婆在2001年就過世)

舅爺爺還給了我一張名片,是他當年在通化街開鐵工廠的名片,後來他搬到宜蘭繼續開鐵工廠,但我忘了追問原因。那張名片的地址是通化街39巷58弄3號,電話七碼7052462,有空應當原地重訪一下。背面寫著服務項目:各式船燈、各式潛水帽、各種銅飾品、承包遊艇銅飾配件、承包銅製品各種焊接、承包一切銅製品(除翻沙) 。我問舅爺爺為什麼會退役後去開鐵工廠,他說因為懂這個技術,而之所以懂這個,是因為他的爸爸艾軍發會做樂器。

**
還有許多細節來不及問,因為後來川爸抱阿川過來,在旁邊吵鬧。所以我就先留下這點記錄,剩下的留待下次補充吧。但我已決定讓這段中秋節的訪問,成為家族故事撰寫行動之始,因此,以後應當會積極些,每次回台中就順道進行一些訪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