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24日 星期四

教改與政黨政治

社會運動團體利用選舉時機炒作議題、表達訴求,是一個可以理解的運動策略,因為代議民主體制經常造就出一批批很自我的政治人物,只有在連任壓力下才「聽得進」與自己利益或價值不同的聲音。

先前幾個不同教改、學生團體成立的反高學費聯盟,利用總統大選的時機施壓,逼使藍綠陣營先後開出「免利率就學貸款」和學費兩年不調漲等政治支票,公共論壇上有關高學費的合理性與否之討論也大幅激盪,對於教育、教改的討論都有深化的貢獻。姑且不論這些支票開得是否合理、能否兌現,目前看來這樣的運動策略已發揮很大威力。

但是在利用政黨矛盾獲得舞台的同時,社運團體應切忌選擇性批判,否則在台灣目前的政治脈絡下,很容易就讓政黨矛盾蓋過社運主體,也就是許多人會把這些議題簡化為政黨之爭,而放棄深究教改亂象究竟該如何補救。這不是社運者自己宣稱「中性」「不怕抹黑」,就可以不管的,因為它影響到的是社會運動在台灣僅存不多的自主形象,和人民對改革愈來愈低的期待。

從這個角度來看,先前「快樂學習教改連線」對阿扁電子報上的「失言」窮追猛打,卻對在社會改革上一向走保守路線的連戰示好,就是一個令人錯愕也不必要的行動。如果不是有少數學生擔心造成被收編的形象而阻擋連戰拜訪,「二次教改」主題與論述再正確,也難免葬送在台灣激化的政治對立情勢下。

社運並不是不能選擇理念相同的政黨合作。在美國,許多議題的社運團體可以公開支持民主黨,因為民主、共和兩黨有著明顯不同的政治哲學和政策主張,而社運與民主黨較為一致。但是台灣檯面上的兩組總統候選人對教育有什麼不同的願景?對於教育資源重分配必須牽連的稅制改革問題的理念又是如何?在兩組候選人對教育經營的願景(如果有的話)大同小異的情況下,「選邊站」實在很難從運動主體的立場來合理化。

利用政黨競爭來將教改議題搬上檯面,固然能受到政治人物和媒體的重視,甚且有可能真的動員「十萬人大遊行」,運動者也不宜高估自己擁有的「群眾」,因為群眾很可能對「反高學費」的配套政策並不清楚,或根本反對。反核四遊行從九0年代初期的幾萬人到〈民進黨執政後〉剩下一千多人,很殘酷但也很真實的反映了不靠政治動員的社運在台灣的淺薄草根。政治動員來的群眾往往只是曇花一現,這樣的「實力」展現或能幫助一黨打擊另一黨,但對政策的理性討論與反省並無幫助,只是不斷消耗台灣的社會資本,或加深運動者與特定政黨的嫌隙,所為何來?

如果教育是一個全民關心的社會再造工程,運動者應該集中精力在爭取所有政黨的允諾與支持。台灣人民被迫在兩組均不令人滿意的政治團隊中「二選一」已經夠慘,社運界若不能超越政黨鬥爭提供第三條路,台灣社會改革的進程恐怕更加緩慢。

1 則留言:

怪事 提到...

你好

我們最近進行一個教育改革的活動
名為”萬人考大學”
這活動目的是讓教學品質有問題的大學系所停招和退場
藉此改善台灣大學過多卻教學品質不良狀況

不管是十年前的教改還是現再的二次教改
都是以學生家長和老師為主要受眾
但是現再我想提出一個不一樣的觀點
教改的受眾能不能換為大學院校本身也要改革?
也就是說
教改需要忍受那些不求上進的大學學店嗎?
現在的大學真的全部都具有資格”教育”學生嗎?
考試不合格的學生要重新學習
不適任的老師要調離工作崗位
然而評鑑不通過的學校卻還是可以招收學生???
大學退場機制喊了很久
卻沒有大學願意承認自己沒有能力給學生良好的教育
真的每一個大學都這麼好嗎?
那些教學品質有問題的學校
難道我們都對他們無能為力嗎?
最近
我們組成了
萬人考大學的活動
目的就是希望
教學品質不好的大學能夠立即停招
讓學生能夠受到真正的教學
讓學生家長辛苦賺的教育費用
得到真正的實質教育內容
讓學生唸了四年大學得到的
不再只是一張求職碰壁的文憑
如果你願意傾聽我們更多的看法
請上www.wretch.cc/blog/hero1999tw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