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從母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從母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你們的小孩姓誰的姓?子女姓氏選擇的家庭政治學

去(2013)年6月,我高齡生下了第二胎,很高興是個女兒。有趣的是,一些熟悉的朋友開口問的第一句話不是:「她叫什麼名字」,而是「她姓什麼?」
在民法1059條於2007年修正後,我國子女姓氏的規範有了劃時代的改變,就是規定夫妻在辦理出生登記時「應以書面約定子女從父姓或母姓」,而不再是以前一律規定從父姓(除非母無兄弟可另行約定[1])。從學生時代就參與婦女運動的我,因為瞭解子女姓氏的父權優先條款在民法修正過程有多麼難以突破,而且在200734月確認懷孕的那一天中午,我剛好從電視新聞看到1059條修法三讀通過的消息(就是這麼巧!)。為了珍惜這個得來不易的修法成果和我懷孕的時機,在先生的支持下,我們的兒子取名彭川,從母姓。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朋友會好奇我們的第二個孩子姓什麼。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改姓行不行?民法1059條修法公聽會 摘要記錄


今天參加了蔣孝嚴委員召開的「改姓行不行?民法第1059條修法公聽會」。正方、反方在會場內各坐一排,挺有對峙氣氛。

話說1059條在2007年5月的首次修法,是台灣性別平權史的重要一頁,因為子女姓氏由「原則從父」改為「父母協商」。然而,該次修法有兩大「為德不卒」之處,其一是規定離婚後,子女之改姓若有爭議(通常也就是父親不同意時),需向法院提出「原姓氏對其不利影響之事實證明」,才能改姓。這個要求成為許多擁有監護權的母親要改姓的阻礙,因為她們提出的許多不利影響,如:父親家暴造成子女陰影、父親從未盡到照顧之責形同陌路、繼親家庭一家有三個姓造成困擾等等等,常被法官心證認定不足以稱為「不利影響」。監護權媽咪網站可以看見許多親身經歷。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為什麼我從母姓?--新生兒Harry的告白


我叫Harry,現在剛滿四個月大,我從母姓。

我媽媽從學生時代就參加婦女運動,畢業後也曾經在婦女團體工作,現在她在教書。爸爸從學生時代就支持媽媽的各項婦女運動,現在他在環保團體工作。爸爸媽媽的工作和生活,經常環繞在對抗各種「社會不平等」,他們覺得很有意義。

2008年2月11日 星期一

姓什麼重要嗎?

「姓什麼有那麼重要嗎?!」在知道我為了兒子姓氏問題大傷腦筋時,或者在看見我因為兒子從母姓而「洋洋得意」時,其他人經常明示暗示著這句話。

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從母姓的困難

距離小兒Casa的預產期只剩兩星期左右。從懷孕之始就打定主意讓他從母姓的決定,也即將遭遇真實的考驗。今年5月4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民法親屬編修正條文,子女姓氏從「從父姓」改為「由父母約定之」,當天正是我發現懷孕之時。這麼美麗的巧合,加上從母姓的選擇權是婦運爭取了十多年,非常得來不易的成果,我們當然不會放棄這項權利。

然而,儘管先前我和配偶都已經告知雙方父母這個決定,雙方父母也陸續(一兩次而已)表達輕微的質疑,但真正的協商角力可能都是出生後的事情吧。婆家那邊擔心別人覺得我老公是「入贅」(可以感受到入贅在我們社會的污名有多嚴重)、說我兩個弟弟會不會覺得財產被分(其實民法保障身為女兒的我也有平等分財產的權利,不需要靠孫子)。我媽則是覺得為人媳婦的我這樣會被人說話。年近80仍尚未盼到孫子的老爸,可能心裡暗暗高興吧(因為兩個弟弟看起來近期內都沒有結婚可能),但是嘴巴上仍強調要尊重婆家的意見。

有人說我們這樣會很辛苦。是啊,任何改革不都是如此?只是有點遺憾的是,身邊有一些也快當爸爸媽媽的進步社運者,好像對這個新法沒有那麼大的使命感。於是,我們連在社運圈群中都是特例,被主流社會視為異類也不足奇了。正如Butler提醒的,個別對於霸權規範的顛覆,不足以造成規範之改變,得到的也許只是自我〈ego〉的不穩定,因此需要發起「集體的不認同」。難就難在,這個「集體」要往哪裡找呢?